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品牌 > >> 内容页

《奥本海默传》上:诺兰热映电影灵感来源,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2023-08-29 09:23:25 来源:个人图书馆-自在飞花轻似烟

你好,这里是自在飞花轻似烟,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奥本海默传》,副标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这本书是一部全面描写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记,也是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在创作过程中所依据的传记原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本书有七百多页,他以史无前例的细节叙述了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生活和他所处的时代。

我们将分上下两集为你解读这部作品。

本书大量内容取材于数万件一手的信件,备忘录和政府文件,其中光是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档案就有1万页之多。

两位作者凯伯德和马丁舍温都是普利策奖得主,对原子弹和核扩散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为了撰写本书,他们还采访到了近百位奥本海默的朋友,亲属和同事。

美国科学家杂志评论说,关于奥本海默,这是目前为止写的最好的一本书。

那么为什么诺兰导演会钟情于奥本海默这个人物呢?

奥本海默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一位杰出且富有魅力的物理学家。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就像这本书英本版的标题翻译过来不是澳门海默的名字,而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

在作者看来,二战期间,奥本海默带领团队亲手缔造了原子弹,就像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引来了太阳之火。

而他的命运也像普罗米修斯一样。

当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稻火的行为以后,把他定在高加索山上,派一只老鹰定期来啄食他的肝脏。

正如奥本海默点燃了原子之火,却没办法控制它。

二战之后,他努力想把核武器的发展遏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想让人们理解其中的风险,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惩罚。

在成为原子弹之父短短九年之后,奥本海默就成了美国反共浪潮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他没有遭受皮肉之苦,也没有经历牢狱之灾,但美国官方成功的让他身败名裂,声名扫地,他也因此度过了痛苦的晚年,直至62岁逝世。

一位奥本海默的朋友说,他为国家完成了伟业,而国家给予他的回报却是如此不堪。

下面我将以曼哈顿计划结束为分界,分上下两集讲述这本书。

今天来讲上集总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奥本海默在青少年时期为什么形成了一种忧郁的性格?

二,奥本海默在成为物理学家后,为什么没能取得像诺贝尔奖这样的成就?

三,奥本海默领导了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但为何最终精神崩溃?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奥本海默的青少年时期。

1904年,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

他的父亲从事纺织品进口生意,母亲是一名画家,家境非常殷实,从小吃喝不愁。

但是因为他小时候经常生病,母亲总是过分的呵护他,怕他沾染上病菌,于是就不让他跟其他小朋友过多接触。

连剃头都不去理发店,而是叫理发师到家里来。

所以奥本海默小时候就一直躲在妈妈羽翼的呵护下,养成了非常沉静孤僻的性格。

但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

五岁时,他去德国看望爷爷,本杰明,爷爷送给他一个收藏了岩石样本的盒子,从此他就迷上了矿物收藏。

十二岁时,他开始跟一些著名的地质学家通信交流。

有一个同号,不知道奥本海默只有十二岁,还邀请他到纽约矿物学俱乐部演讲,提名他加入会员。

结果,当他走上俱乐部的讲台,台下的收藏家和地质学家们都惊呆了,随即大笑起来。

主办方给他找了个木箱子垫脚,这样他才能透过讲台看到台下的观众,而他的演讲也博得了满堂喝彩。

在学校里,他天资聪颖,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实验,五年级开始学物理,化学,中间又跳了好几级。

九岁那年,他就缠着表姐说,你用拉丁语问我个问题,我来用希腊语回答你。

因为知识水平远超同龄人,他很难在学校交到同班的好朋友,对同龄人的游戏和玩具也兴趣索然。

经常因为不合群而被小朋友们嘲笑。

十四岁那年,在一个夏令营里,因为害羞,敏感,与众不同,奥本海默被其他男生当成了调戏和攻击的目标。

他也不反击,还给爸妈写信,说他很高兴来参加夏令营,因为其他男孩子交给了他生活的真相。

有一天晚上,他被男孩儿们扒光衣服,用绿色的油漆涂抹下半身,关进冰屋里过了一夜。

即使面对这样的折磨,奥本海默也没有退出夏令营,而是坚持完成了最后几周的活动。

从那时起,他看似脆弱,精致,敏感的外壳下面就已经包裹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伴随了奥本海默的一生,直至那一场几乎要毁灭他的大审判。

1922年,奥本海默考入哈佛大学,学校给他发的奖学金却被他拒绝,因为他说自己不用这些钱,大学也能过得很好。

每天晚上他都要铺着电褥子睡觉,结果有一天,电褥子短路冒烟,奥本海默拿着烧着的褥子冲进洗手间。

结果在灭火途中竟然又睡着了,最后还是室友发现,才不至于把房子烧光。

室友说,跟他一起生活总让人感觉神经紧绷,因为你得适应他,并且照顾他这种沉郁的性格以及非常自我的情绪和状态。

在大学里,奥本海默展现出了广泛的学术爱好。

他想过读建筑系,又想学习古典文学,成为一个诗人和画家。

最后,他选择了化学,同时学了哲学,文学,微积分等六门课程。

因为学校最多只允许一个人选六门,这种兴趣庞杂,涉猎广泛的特点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过不利的影响。

但又帮助他成为了一个更合格,更出色的曼哈顿计划领导者。

这个在故事的后面会详细讲到。

本科毕业以后,他本科以留在哈佛,继续攻读研究生,但是他向往英国剑桥大学,当时那里才是世界物理学的中心。

在剑桥,他师从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姆森爵士。

当时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欧洲的物理学家正在研究量子力学理论。

这让奥本海默感到大开眼界,因为此时美国还没有多少人研究量子力学。

一开始,他蜗居在一个地下实验室里,想要制造一种在研究电子特性的实验中要用到的皮薄膜皮就是左边一个金字旁。

右边一个皮球的皮,它需要把皮通过蒸发附着到一种胶体物质上。

但他笨手笨脚的,怎么做都做不好。

于是他就狼狈地逃离了实验室,开始躲进书斋里,研究起了物理学论文。

那一阵他非常不开心。

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曾亲眼见过奥本海默有时躺在地板上还满地打滚儿。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非常古怪,让人捉摸不透的举动。

他曾经用绳子勒住一个关心自己的朋友的脖子,导致对方受到极大惊吓而逃走。

而奥本海默在做完这些举动之后,又倒在地板上掩面哭泣。

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后来据他自己说,他是读了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才走出了抑郁的阴霾。

这部充满回忆与自省的小说让他认清了关于自己的一个真相,那就是过去的。

他对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和痛苦漠不关心,他想要去关心,但他无能为力。

他为此感到内疚,又鄙视自己的这种内疚和无能,这种鄙夷又转换成了一种黑暗的能量,让他开始在心理上攻击自己。

但读完这部小说,他卸下了这种沉重的负罪感,意识到原来这种情绪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而是人类普遍境况的一部分。

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尝试着去爱别人。

此后,在剑桥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更善良,更宽容,也更爱与人交往了。

他结识了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对波尔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甚至说,波尔就是他的上帝。

在波尔的感召下,他决定尝试着去做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而波尔也说,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

在布尔的邀请下,1926年,奥本海默来到了德国的哥廷根深造。

当时的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是马克思波恩,后来获得过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老师的波恩诲人不倦,热情洋溢,而物理系也是人才济济,奥本海默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不再紧紧把头埋在纸堆里,但有时候他又忍不住嗅一下智力上的优越感。

在波恩主任亲自主持的量子力学研讨会上,他动不动就打断别人的讲话,抄起粉笔,自己就上台推演了起来,告诉大家他这样做会更好。

哥廷根的求学生涯开启了奥本海默青年时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一个阶段。

回到美国以后,他在1926到1929年连续发表了十六篇论文,其中很多篇都是围绕着量子力学的。

可谓工作效率惊人。

1928年,他收到了十所美国大学的聘书。

最后,他接受了加州大学伯克里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双重邀请,在两所学校每年各教一个学期的课。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部分。

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奥本海默在成为物理学家和大学老师以后,为什么没能取得诺贝尔奖这样的成就呢?

在伯克利大学教授本科生的奥本海默一上来就用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场论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物理知识。

把刚入门的大学新生搞了个晕头转向。

很多学生都说他的课跨度太大,跟不上,他却跟主任抱怨,说这么讲太慢了,啥也讲不完呀。

有时候他在课上喃喃自语,声音小到学生几乎听不见。

有时候他还玩儿弄起复杂的双关语,因为他的课太难了。

有的执着的学生甚至同一门课重复上了三次,在讲台上磨合了好几年后,奥本海默渐渐掌握了教书育人的门道。

变成了一名合格的讲师。

慢慢的,它发展出一种开放式教学的独特风格。

他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每次他都让十几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在他的办公室里开讨论会。

他在屋里来回踱步,关注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征询每个人的意见。

大家发现他对每一个主题都很感兴趣,不管是电动力学,宇宙射线还是核物理学,他的研讨会总是能引人入胜,因为它吸引大家关注那些物理学尚未解决的问题。

让大家有一种站在未知边缘的不安,刺激与兴奋的感觉。

这是奥本海默一项极其重要的特质,或者说是天赋。

他不是那种在象牙塔里对某一个问题穷精皓首,愿意孜孜不倦去钻研的古板学究,他是许多人的启蒙家,他是无数求知者和物理学新知识之间的一座桥。

一个摆渡人。

如果他不具备这个特点,美国很可能不会那么快地完成曼哈顿计划,成功地造出原子弹。

我们说,回到大学老师奥本海默的身上,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发现他没有耐心长时间探索同一个问题。

有很多次都是他踹开的一扇门,其他人后来才走进了这扇门,却做出了重大发现。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光谱学和量子场论。

别人在其中一个领域一辈子能做出点儿成就就很了不起了,而他在这些领域全都有所建树,它可以仅凭直觉就抓住物理学当中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时候他抄起一个信封,在背面写写画画就能推倒出一些东西。

但他不会像高考答题那样按部就班的完成之后的所有工作,而是扔在一边儿就不管了。

有个学生曾经评价他物理很厉害,算术很糟糕。

比如他写过一篇关于光谱线的无限特性的论文。

几年以后,他的一个博士生兰姆把问题解决了。

1955年,兰姆拿了诺贝尔奖。

他还跟学生和写过一篇关于引力持续收缩的论文,当时几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直到21世纪,他为物理学后人们打开了关于黑洞研究的大门。

诺兰导演曾经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做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科学顾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吉普索恩。

索恩评价奥本海默的这篇论文非常完整,对黑洞坍缩的数学描述非常准确。

不得不说,奥本海默这个人天赋异禀,但他没有得到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只解决他此时此刻最感兴趣的问题。

而他的兴趣又是如此广泛。

他的天赋不是被诺贝尔奖评委认可的那种才华,因为他最擅长的是触类旁通,对各个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课题进行综合理解和融会贯通他的学术成果启迪了很多同行。

也让他在物理学家的圈子中小有名气。

当二战爆发之后,当国家需要科学家奉献他们的知识时,奥本海默自然也就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注意。

于是我们就来到了上级的第三部分,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

1938年年底,德国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并把这一现象刊登在了科学杂志上。

到1939年,奥本,海默和美国很多科学家都已经知道造出原子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只是具体制造的细节过程还没有敲定。

这一年,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警告说,这种威力极强的新型炸弹是可以造出来的。

如果在一个港口引爆,那么港口和周围地区可能会被全部摧毁。

他认为德国人已经在着手研究这种炸弹,因为德国停止了矿区的铀买卖。

在看完爱因斯坦的信以后,罗斯福成立了一个铀委员会,还成立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局,用来为军事用途调度科学资源,很多科学家都参与其中。

当时奥本海默在核武器所需的快中子反应装置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他非常担心德国人在研发方面抢了先。

所以对美国官方的相关计划非常上心,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曼哈顿计划,其目的就是研发出人类首枚核武器。

曼哈顿计划的军方领导是格罗夫斯将军,当时他正在四处网罗有能力,有意愿为美国打造核武器的科学家。

他找到了奥本海默,二人聊得很投机。

格罗夫斯将军发现,奥本海默是他辽国的科学家里第一个知道打造原子弹需要跨学科通力合作的人。

也是能帮助他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人。

奥本海默告诉他,现在很多大学实验室里都在研究快中子分裂,但是很多都是重复工作,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中央实验室,一个平台来拧成一股绳,分工协作,而这种安排正中格罗夫斯的下怀。

格罗夫斯内心觉得奥本海默就是这个中央实验室主任的合适人选。

不过,格罗夫斯也清楚,奥本海默有三大劣势,第一,他没拿过诺贝尔奖,是不是能够降服那么多功成名就的同事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他没有管理经验。

第三,他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

所以格罗夫斯刚一提议让奥本海默主持工作,立马招来了一片反对的声音。

有个科学家甚至讥讽地说,奥本海默连一个汉堡摊儿都经营不好。

格罗夫斯让这些吵吵嚷嚷的人给他一个更好的人选。

结果折腾了几周,大家发现他们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这项工作就真的落到了奥本海默的头上。

走马上任以后,奥本海默立即开始联系各位大科学家,同时招募他的学生进入曼哈顿计划。

一些人对于是否要参与其中做一个这么可怕的武器感到犹豫,而奥本海默对他们说,如果纳粹先把他造出来了,后果会不堪设想。

曼哈顿计划选择了新墨西哥州一片荒凉而偏僻的地点作为试验基地。

为了能让科学家们安心工作,组织方还把他们的妻儿也一并接来,甚至还要给孩子安排上学的地方,还要安排休闲娱乐的小酒馆儿和电影放映活动。

这些都由军方来安排。

但是来到这里的初期科学家们对奥本海默这个管理者感到颇为不满,因为他对基地琐碎的日常事物没有任何兴趣。

甚至连实验室的组织架构都拖拖拉拉,不愿意亲自去规划设计,回旋加速器等装置安放在哪些建筑物里面。

怎么调度安排,搞得也是一团糟。

但是短短几个月以后,同事们就惊奇地发现,他办事效率变高了,处理事情也变得井井有条,就像教书几年以后,他终于蜕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大学老师一样神奇。

同事们甚至说,无论我们有什么疑虑,问题都能得到迅速解决。

到1945年,这座基地已经从最开始的一百多人扩张到了六千多人的规模。

奥本海默还接受了美国陆军的入伍体检,结果因为肺结核,腰间拉伤等问题不合格。

但格罗夫斯指示大夫必须让他服役,穿上陆军中校的制服。

奥本海默本人倒是乐意为之,因为他是一个爱国人士。

但是他发现很多物理学家同事非常不愿意像他一样穿军装,因为那意味着开展科学工作必须服从军方的纪律。

经过一番博弈,格罗夫斯终于同意让大家在实验室期间维持平民身份。

很多时候,奥本海默在军方面前都会为科学家们出头。

有一次,有个科学家去一个军官的办公室里谈话,一屁股坐在军官的桌子上,让军官非常生气。

而奥本海默听说以后就笑了,他告诉军官,在这个实验室里,任何人都可以坐在任何人的桌子上。

有时候,他领着一帮科学家走进工作区的时候,在一旁观察的人回忆说,那场面就像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走在路上。

它别致的帽子和烟斗,它那炯炯有神的目光都让它自带光环。

很多科学家回忆说,奥本海默跟军方的人不一样,他不会给你下命令,而是平易近人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

他能把所有人身上最好的东西给激发出来,就像在大学里给学生开研讨会的时候一模一样。

大家发现它吸收信息,提炼精华的能力是非凡的,一篇20页纸的论文,它只要五分钟就能看完,并准确概括出重点,包括核物理,工程,军械设计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跟他讨论任何问题,他很快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同对方探讨解决方案。

如果两派科学家起了争执,最后他会当裁判员,而他的总结发言能让所有人都深感认同,好像变魔术一样就达成了共识。

他的的确确是一位魅力型的领导者。

不过,在这里,科学家们发现,他们面对的研究环境跟平时大学里不一样,平时搞科研,他们的经费资源是有限的,但研究时间可以自己掌握,没有截止日期。

但是在曼哈顿计划当中,他们可以调动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可期限却是非常严苛的,那就是赶在德国人之前在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中。

他们中途还一度变更过技术路线。

一开始他们用的不是铀,而是钚,左边一个金字旁,右边一个不是的布。

奥本海默想用一种枪管式的设计来引爆布弹,也就是把一块儿可以裂变的物质发射出去,击中另一块儿可以裂变的物质,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原子弹爆炸。

后来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儿,原子弹就是枪管式设计,把一小块儿的油透过枪管射向另一大块儿油。

但是奥本海默痛苦地发现,不做不成枪管事,因为步枪内的物质自发裂变率太高了。

自发裂变是一种不可控制的放射性衰变,会导致物质提前引爆。

当时他们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把布原料进一步分离,剔除掉那些不听话的不同位素,留下听话的那部分。

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那样做。

为了分离同位素,还要在很多大工厂当中重新布置生产线。

于是在完成测试之后,他们不再专注于制造布弹的技术路线,而是投入到了油弹的开发当中。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测试就是著名的三位一体试验。

这个试验的名字是从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当中汲取的灵感。

一开始,格罗夫斯将军反对他们做测试,因为本来手头生产出来的放射性材料就很稀少,但是奥本海默说服了他,只有通过测试才能掌握足够完备的知识。

终于,他们在荒野中找到了一片开阔地,用来做原子弹的第一次引爆。

当时,奥本海默内心十分忐忑。

他测试前走路回家跟妻子说,如果测试成功,他就会打电话给他,发个暗号,告诉他你可以换床单了。

他还跟其中一名科学家基斯蒂雅科夫斯基打赌,如果顺利引爆的话,奥本海默就给他十美元。

头一天晚上,奥本海默只睡了四个小时测试当天傍晚时分,他一个人爬上塔台检查这颗炸弹。

一颗丑陋的金属球,上面插满了用来引爆的雷管。

回到远处的观察区以后,奥本海默没完没了地喝着黑咖啡,卷着一根又一根的香烟抽个没完没了。

还不小心抽到了烟屁股。

此时外面天气突变,暴雨倾盆,如果按计划引爆炸弹,可能会带来辐射雨,所以有人建议延期。

但是奥本海默和将军都知道大家已经筋疲力尽,拖延下去不是办法,于是等到第二天凌晨时分,他们最终决定在清晨五点半引爆,并祈祷着天气情况良好。

结果到了引爆时间,天空放晴了,风也减弱了。

进入引爆倒计时。

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之一,淘气的理查德费曼决定不戴防护墨镜观察爆炸过程,结果引爆的那一刻,他本能地低头闪避,再抬起头时,只见一道白光变成黄色,又变成一颗橘色的大球,上升翻腾,边缘开始变黑,出现一大团烟。

因为间隔32km之外,离得太远,声速远低于光速。

爆炸过了整整一分半,费曼才听到巨大的响声。

他身旁的另一位科学家说,即使隔了这么远,我依然能感受到脸上的热度。

天空中弥漫着一片紫光,就好像它们被极光包围着,爆炸的轰隆声在远方的山脉之间回荡了好几分钟。

在爆炸前最后几秒倒计时的时候,奥本海默的脸越来越紧绷,几乎停止了呼吸。

而在爆炸的那一瞬间,奥本海默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他们成功了。

多年以后,面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制作团队,他说,看到蘑菇云的时候,让他回想起了印度史诗国家范歌当中的一句话。

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爆炸成功后,在场的研发人员开始互相庆祝起来。

吉斯蒂雅科夫斯基抱着奥本海默,要他把十美元交出来。

随后奥本海默给了他一张签了名的十美元钞票。

另一位科学家在跟奥本海默握手的时候低声地说,现在我们全都是王八蛋。

回到大本营以后,奥本海默和弟弟一起喝了些白兰地,打电话让秘书转告他老婆可以换床单了。

1945年7月,三位一体核试验完成。

但此时欧洲战局已经非常明朗,盟军不再需要用原子弹来对付德国纳粹。

于是经过高层的反复磋商,决定把原子弹投向日本。

根据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回忆,7月24日,他告诉斯大林,美国有一样杀伤力超乎寻常的新武器。

斯大林表示很高兴得知这个消息,希望美国人好好利用它对付日本人。

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4分,一架B二九轰炸机在广岛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军方给奥本海默方面打来的电报上说,可见的效果比三位一体的试爆效果要明显很多。

当天下午,格洛夫斯将军在电话里告诉奥本海默,我以你和你的团队为荣。

我想我做过的最明智的一件事,就是选对了曼哈顿计划的主任人选。

原本广岛的炸弹成功引爆之后,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是感到很欢欣鼓舞的。

毕竟正义的人们看到了二战胜利结束的曙光。

但当投向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引爆的消息传来以后,基地的气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阴沉。

一名联邦调查局的线人报告说,奥本海默的精神崩溃了,因为事先他对投弹计划毫不知情。

长崎遭受毁灭性打击以后的第二天,日本政府提出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些媒体和历史学家开始争论,如果不动用原子弹,是否有可能在差不多的时间里让日本人投降呢?

奥本海默心情十分低落,他亲手缔造了人世间最可怕的武器,却无权决定使用它的条件,方式和数量,只能被动地接受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

无数平民命丧黄泉的结局。

他决定辞去曼哈顿计划科学总监的工作,回到加州的大学里继续当老师。

但他的人生已经因为这两颗原子弹彻底改变了走向,他再也做不成那个在学校里意气风发,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的物理学家了。

他在战后不仅成了明星科学家,还成了一场政治风暴的中心人物。

帮助他功成名就的美国政府最终痛下毒手,让他身败名裂。

就在他刚刚告别曼哈顿计划,即将开始他风云突变的下半生的时候,另一个美国政坛的重要人物也退场了。

他就是时任美国战争部长史听生。

这是一位非常明事理的老人,他非常支持对外披露美国核武器的相关信息,与苏联保持密切沟通,未来交换双方原子弹方面的信息,共同维护二战以后和平稳定的大局。

而不要走向后来美苏冷战那样的境地。

史听生在这项计划上同奥本海默有许多共识,但老人在1945年9月就卸任了。

那天,奥本海默陪着他来到五角大楼里的一个理发店。

这位78岁的老人要修剪一下他稀疏的白发。

结束之后,他从理发的凳子上站了起来,紧紧地握着奥本海默的手说,现在他在你的手里了。

这意味着,在二战以后,引导,推动美国政府披露美国核武器信息,维护国际核武器秩序的艰巨任务落到了奥本海默的肩上。

奥本海默接过老人的重托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他又是如何引火烧身直至身败名裂的?

我们将在下集中继续解读好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关键词: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